登錄

鴻海精密集團

百科 > 世界500強 > 鴻海精密集團

1.鴻海精密集團簡介

鴻海公司成立于1974年,1995年公司營業(yè)額突破臺幣100億元,1999年首度以GDR方式在倫敦掛牌上市,同年被亞洲最具影響力雜志《Asia Money》評為臺灣管理最好的公司,自2001年起至今,連續(xù)四年被評為臺灣民營制造業(yè)營收第一名,并自2002年起連續(xù)三年被評為中國大陸出口廠商第一名。鴻海以各類精密模具研發(fā)、開模、制造基礎,主營計算機、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等相關領域產品的零組機構件及系統(tǒng)開發(fā)、制造、銷售。以恢宏宏的企業(yè)家眼光布局全球制造基地,落實知識產權的掌握,鴻海企業(yè)集團在國內、美國、日本至今共取得超過11,000件專利權,此為多年研發(fā)成果的具體展觀。鴻海企業(yè)集團稟 “愛心、信心、決心”和“融合、責任、進步”的企業(yè)文化,致力于“二地研究發(fā)展、三區(qū)設計制造、全球組裝交貨”的經營實踐,努力以更好的業(yè)績回報社會。

2003年,《福布斯》雜志公布的全球四百大企業(yè)中,鴻海精密是七家上榜的臺灣公司營收排名最高者,居291名。鴻海近幾年快速發(fā)展,成為臺灣民營企業(yè)的龍頭,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積極主動投資大陸。

“鴻?!庇?977年赴大陸投資,現(xiàn)今“鴻?!币殉蔀榇箨懪_商的第二大出口商,“鴻海”大陸廠的成本競爭優(yōu)勢、研發(fā)技術不斷提高,獲利更是逐年提升。據悉,鴻海連續(xù)五年來銷售成長62%,成績驕人,而其中公司大陸廠的生產占了相當重要部分。

鴻海企業(yè)集團大陸主要制造基地富士康集團系臺灣鴻海集團投資大陸發(fā)展而來,主要生產計算機、網絡通訊、消費電子等高科技關鍵零組件與系統(tǒng)產品。在中國大陸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設有36家全資子公司。

目前,“鴻海”生產重心已經移至大陸,設立于1996年的深圳龍華科技工業(yè)園,占地1500畝,員工3.3萬,建成后為“鴻?!遍_始大規(guī)模生產個人計算器硬設備奠定了基礎。

位于深圳的富士康集團是鴻海在大陸的公司,早在七八年前,就排外商投資的第六位,同樣名不見經傳。2001年富士康出口額達24億美元,占深圳當年出口總值的6.2%,在“中國出口200強”排名中高居第二,而與他并肩的是東方國際、中國石化、普天信息、摩托羅拉(中國)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有趣的是,郭臺銘雖然對自己及鴻海不事張揚,卻總愛張揚“山西”二字,“總裁我是山西人,未來世界是3C(山西的諧音)(3C就是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消費性數(shù)碼電子Consumer-electronics)?!鳖愃坪暾擑櫤韧舛炷茉?。郭臺銘愛喝酒,或者說愛喝汾酒,自己和集團“喝酒必汾”。在深圳,每進一個酒店都先問有沒有老白汾,一聲沒有扭頭就走?!耙驗槲?,深圳各大酒店都擺上了老白汾?!边@成為郭臺銘十分開心的一件事。很多人難以理解這位縱橫三大洲、麾下五萬兵的IT梟雄,居然對37歲才涉足的家鄉(xiāng)一往情深。捐500萬為桑梓葛萬村修橋,捐200萬設立“愛吾獎學金”,投資500萬美元,設立富晉精密模具公司……

鴻海自1988年移師大陸創(chuàng)辦富士康以來的十多年內,年均增長率均超過60%,其它年份也在60%左右,如2001年50%多,2002年70%多。2003年突破3000億臺幣大關已經山頭旌旗在望。

2.鴻海精密歷史發(fā)展

1974年鴻海以30萬臺幣、十來個員工草創(chuàng)時,生產的產品是黑白電視機旋鈕,由于旋鈕與他后來生產的連接器一樣,模具開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產品品質,所以從1977年開始,好不容易蓄積起第一筆資金的郭臺銘,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到日本買進模具設備,蓋自己的模具廠。二是買地建廠,不用再租借廠房;三是在原料面臨漲價的情況下,買原料囤積居奇。面對金錢游戲的誘惑,幾經掙扎,郭臺銘決定選擇前者。而就在模具廠蓋好半年后,郭臺銘原先想購買的那塊土地已漲了3倍,原料也水漲船高。許多同仁不理解:“到外買(模具)反而比較便宜,為什么還要自己做呢?”如果求近利,他還可以把模具廠賣掉,回去買地。但是一心想打出江山的郭臺銘,始終沒有回頭。1980年鴻海模具廠開始出現(xiàn)業(yè)績,后來鴻海陸續(xù)建立電鍍部門與沖壓廠,迅速拉開與同業(yè)的距離。進入80年代,PC工業(yè)起飛,黑白電視衰退。擁有模具技術的鴻具駕輕就熟,很快切進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從此建立起連接器霸主地位。

鴻海以模具起家,郭臺銘總愛對外強調他做的是“機械”而非“電子”。在富士康集團,鴻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為“FOX-cavity”,饒有趣味地以“狐穴”喻精密模具大家能夠理解;而其內部代號或簡稱竟是一本正經的“核心”。

一位IT之腕說:“代工是生產別人不能做的產品,而不是生產別人不想做的產品”郭臺銘憑借模具為龍頭的技術基礎,成功地做到了“在我的領域內,沒有競爭對手?!边@就是為什么會在EMS廠中排名第五而贏利居然第一的原因。但鴻海做大的最關鍵一步,是選客戶。郭臺銘甚至不惜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來突出鴻海的“一流客戶”。郭臺銘在30歲時即發(fā)誓只與世界一流大廠做生意,緊跟一流高手才能迅猛發(fā)展?,F(xiàn)在IBM、康柏、英特爾、索尼、惠普、戴爾、思科、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著名的IT業(yè)公司均是鴻海的客戶。鴻海早已具備電腦等整機生產能力,但郭臺銘卻沒有自己的“品牌夢”。各大公司不用擔心會突然冒出一個“鴻海牌”來和自己競爭,更加放心地拓展與鴻海的合作。鴻海沒有自己的品牌,然而每一個品牌都有鴻海!換言之,任何一個名牌都可能因失誤而重挫倒下,如果鴻海遭遇類似命運,只能有一個前提,每一個至少大多數(shù)名牌都已重挫倒下。

80年代個人電腦工業(yè)起飛中,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其連接器王國自此開始建立起來。

1999年,一口氣吞下華升、廣宇等企業(yè)進行逆向整合,使鴻海精密發(fā)展成為鴻海集團,由地區(qū)性大廠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級的企業(yè)。

1999年成立組裝事業(yè)單位,邁入整機生產領域。營業(yè)額突破新臺幣500億元。於美國及愛爾蘭設廠。首度以GDR方式於國際市場募資,并以10%溢價發(fā)行,創(chuàng)下臺灣企業(yè)海外籌資溢價發(fā)行之歷史記錄。

2000年於歐洲捷克設廠成立光通訊事業(yè)單位,展開「鳳凰計劃」,邁入光通訊領域。

2001年美國《商業(yè)周刊》“全球科技百強” 排名第十六。

2002年,鴻海躍居臺灣第一大民營制造企業(yè),在《商業(yè)周刊》2002年“全球科技百強”中排名第三。

2003年,鴻海在手機代工毛利率急劇下降的情形下逆勢而上,顯露出其強大的野心。將其在PC代工上構造的完整價值鏈移植到手機上,進一步發(fā)揮這種結構的潛力,是鴻海顯而易見的目標。作為臺灣制造業(yè)的后起之秀,業(yè)界已經看到,未來的鴻海有望直逼手機代工業(yè)的龍頭寶座。

2004年美國《商業(yè)周刊》“全球科技百強”排名第四。

2004年中國權威的人力資源網—中華英才網發(fā)布了“2004年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人氣榜”評選結果富士康首次入圍,排名二十四位,成為臺資企業(yè)人氣王。

2005年“中國慈善企業(yè)排行榜”推出,富士康集團以9600萬元的捐贈排名第二。

2005年美國《商業(yè)周刊》“全球百大科技廠”排名第二。

2005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371位。

2010年7月6日鴻海精密科技集團宣布透過新加坡子公司以3600萬歐元取得FoxconnSlovakia,spol,s.r.o即原索尼斯洛伐克液晶組裝廠股權,累計持股達90.1%。連同去年底買下索尼的墨西哥液晶電視組裝廠和有媒體報道的將再買進西班牙組裝廠,加上近期鴻海旗下富士康在加速內遷,令鴻海集團布局轉移的路徑逐漸清晰。

2010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112位。

2011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60位。

2012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43位。

2013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30位。

集團藍圖:扎根中國、全球運籌。堅持在多元化發(fā)展方向基礎上著力于一體化建設的鴻海集團。

3.鴻海商業(yè)模式

五大產品策略:速度、品質、工程服務、效率、附加價值。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先生的領導下,多年來致力於提供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全方位成本優(yōu)勢給全球3C產業(yè)的領導品牌廠商。如今,在全體同仁的努力下,集團的策略伙伴客戶皆享有全球最優(yōu)化的速度、品質、工程服務、效率及附加價值等全方位成本優(yōu)勢。

自創(chuàng)的垂直整合商業(yè)模式:電子化-零元件、模組機光電垂直整合服務

全球3C代工產業(yè)向來分為兩大壁壘;一是以CEM、EMS及ODM等為主的電子工程背景模式,一是以模具/零元件為主的機械工程背景模式。鴻海郭董事長在多年致力於提供全方位成本優(yōu)勢下,自創(chuàng)出全球獨門的電子化-零元件、模組機光電垂直整合服務商業(yè)模式,簡稱eCMMS。

eCMMS為機光電垂直整合的軟硬體一次購足整體解決方案,舉凡模具、治具、機構件、零元件、整機至設計、生產、組裝、維修、物流等等服務均涵蓋在內。

4.鴻海專利結構布局[1]

Image:鴻海的專利布局.gif

郭臺銘表示,鴻海在研發(fā)及專利上的布局已經從量變到質變,發(fā)明專利比重從十年前的27%提高到去年的78%,顯示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未來五年更要持續(xù)朝向納米、生醫(yī)等領域布局。

這也是郭臺銘首次對外公開鴻海專利結構布局;他強調,鴻海專利不只是在數(shù)量上名列前茅,在不同領域的布局及專利質量也都提升,已經成為可創(chuàng)造收益的智慧資本,累積至去年收取的權利金已超過2億元新臺幣。

他指出,鴻海近八年來,在專利申請累積量的平均復合成長率為32%,總申請量累計已達5.93萬件,核準數(shù)量也超過2.6萬件。在臺灣,鴻海連續(xù)六年是專利申請量和獲準量的雙料冠軍,去年在美國專利獲準排名是第22名。

雖然在數(shù)量上達到一定成果,卻不被外界認為具有重要性;郭臺銘感嘆,臺灣很多小股東、投資者都不認為這個有價值,認為土地等才有價值。不過,將來是知識經濟時代,專利就是資產,像是英特爾、微軟、豐田都布局專利,甚至連Google在搜索引擎上也要有很多專利。

從鴻海的專利結構來看,發(fā)明專利逐年提升,十年前新型設計占65%,外觀設計占8%,發(fā)明只占了27%,但是去年發(fā)明專利比重已經提高到78%,新型只占15%;他強調,主要就是因為技術創(chuàng)新,才能讓發(fā)明技術比重逐漸提升。

若從產業(yè)別來看,十年前大多數(shù)專利都是在連接器部分,占94%,但到了去年,連接器只剩下24%,其它像是網絡通訊、精密光學、無線通訊、LED、平面顯示、納米技術、PC系統(tǒng)等,布局已經有很大轉變。

郭臺銘特別指出,鴻海去年在納米技術上的專利比重已經達到4%,這也是未來繼續(xù)布局重點,可以應用在材料技術上,甚至和很多其它生醫(yī)、太陽能等領域結合。

此外,像是LED、人機互動、精密控制/機器人、數(shù)字認證、聲音影像壓縮、圖形應用接口、制造技術創(chuàng)新、精密光學、網絡通訊也都是未來布局的方向。

無論是那個領域,郭臺銘強調:“重點是要做一些Fundamental(基礎的)技術”,“不是今天做個包子、明天做個水餃”,鴻海應該是去生產面粉、去生長小麥,思考怎樣讓小麥長的比較快這類的事情。

郭臺認為,這幾年尤其在不景氣沖擊后會讓產業(yè)有結構性改變,而研發(fā)、申請專利、商品化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現(xiàn)在布局研發(fā)就是鴻海的前途。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