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經濟管理體制

百科 > 管理術語 > 經濟管理體制

1.經濟管理體制的概念[1]

經濟管理體制的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上去理解。

廣義的經濟管理體制,是指經濟體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指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所存在的具體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這里所說的具體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其二,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是指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都存在哪些所有制形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所有制結構狀況,是確定經濟管理體制的基礎。

狹義的經濟管理體制比經濟體制的范圍要窄,它是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管理經濟活動所采取的組織形式、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運行機制的總稱。

2.經濟管理體制與生產關系[1]

經濟管理體制與生產關系是密切相聯的。體現社會經濟本質特征的生產關系,總是在一定經濟管理體制中得到實現的,而經濟管理體制則反映生產關系的本質規(guī)定性。生產關系決定經濟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質,經濟管理體制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

經濟管理體制與生產關系本質上的一致性并不排除非本質方面的不一致性。這種不一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二者變動的不一致性。社會生產關系或經濟制度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雖然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關系的某些方面也要作些必要的調整,但是其基本特征在這個社會的歷史命運沒有結束之前不會發(fā)生根本改變。而經濟管理體制雖然也不能過于頻繁變動,但是它要隨著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的重大變化或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的改變而調整。同生產關系和社會經濟制度比較起來,經濟管理體制某些具體內容,則具有較多的可變性。另一方面,是模式的不同一性。作為一種特定的生產關系或經濟制度,無論在什么樣的國度里,從本質到基本特征都是一致的。但是經濟管理體制的模式卻具有多樣性,同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即使是同一國家,在其基本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經濟發(fā)展階段,經濟管理體制也可以有很大的變化。

3.經濟管理體制的內容[1]

廣義的經濟管理體制包括如下一些內容:

1.所有制形式和經營形式。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同一生產資料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經營形式。例如,同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在經營形式上可以采取國家集中統一經營,可以采取承包制、租賃制和股份制等形式。

2.經濟管理權力的劃分。經濟管理權力的劃分,主要是解決集權分權的關系問題,是指經濟權力在國家政權和經濟實體之間的劃分,經濟權力在中央、地方、部門等各層次之間的劃分。

3.經濟運行機制。經濟機制是指在經濟生活中各種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制約關系。由于它是運動的,所以,也稱經濟運動機制。經濟運行機制是經濟管理體制的主軸和精髓,是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內容,其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4.經濟管理手段。組織和領導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主要職能之一。國家以什么方式、什么手段調節(jié)、控制經濟活動,也是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內容。任何經濟管理體制,都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運用程度問題。

5.利益結構和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勞動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還存在著利益差別。中央和地方、國家和企業(yè)、地方和企業(yè)、企業(yè)與企業(yè)、企業(yè)同勞動者個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利益關系。經濟管理體制中的利益結構和分配方式,就是處理和調整上述利益關系的方式、手段及形成的利益格局。

6.經濟管理機構的設置。經濟管理機構的設置包括國家管理機構的設置和各經濟實體管理機構的設置。經濟管理機構的設置狀況對經濟活動的決策和運行有很大影響。因此,在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中必須合理設置經濟管理機構。

4.經濟管理體制的范圍[1]

對于經濟管理體制的范圍,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

1.從局部和整體上看,有國民經濟管理體制和企業(yè)內部管理體制。企業(yè)管理體制包括工、農、商等各類企業(yè)的管理體制。

2.從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上看,有生產方面的管理體制,包括工業(yè)管理體制、農業(yè)管理體制、建筑業(yè)管理體制等;有流通方面的管理體制,包括商業(yè)管理體制、金融管理體制、價格管理體制等。

3.從“條條”上看,有農業(yè)、工業(yè)、建筑業(yè)、交通業(yè)、商業(yè)和服務業(yè)等各個部門的管理體制。

4.從“塊塊”上看,有地區(qū)經濟管理體制,有以大中城市為依托的各個層次經濟區(qū)的管理體制。

5.從經濟管理的環(huán)節(jié)上看,有計劃、勞動工資、財政、金融、價格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體制。

6.從經濟組織形式上看,有總公司分公司國有企業(yè)和集體企業(yè)等經濟組織的管理體制。

總之,經濟管理體制包括各個過程、部門、層次、環(huán)節(jié)和經濟組織等方面的管理體制。這些方面是互相交錯、互相聯系的,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經濟管理體制的總體。

5.我國經濟管理體制建立的條件[1]

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條件下建立的。

(一)社會化大生產是我國經濟管理體制形成的物質前提

社會化大生產是指集中的、大規(guī)模的社會生產。它表現在:生產資料使用是社會化的,不是分散的個體生產者使用的細小的生產資料,而是許多勞動者集中在一起使用的、大規(guī)模的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是社會化的,不是互不聯系地、“小而全”地進行生產,而是社會分工愈來愈細,專業(yè)化程度愈來愈高;絕大多數商品不是一個企業(yè)為自己需要獨自生產的,而是許多企業(yè)為社會需要共同生產的。人類社會生產活動已經有了幾十萬年的歷史,但是能夠把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組織社會經濟活動,則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在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我國經濟管理體制形成的經濟前提

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建立的。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我國’雖然存在著社會主義全民經濟、資本主義經濟、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個體經濟等三種所有制形式。但是,全民經濟居于領導地位,國家已經掌握了經濟命脈,所以,具備了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的條件。

(三)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經濟管理體制形成的政治前提

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是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建立起來的。從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首要的條件是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對官僚買辦資本的剝奪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形成了強大的全民經濟。如果沒有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也就不會有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管理體制。

此外,我國原有經濟管理體制的建立,受到了一定的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外來的影響。我國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中,形成了供給制的傳統,這種傳統對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建國初期,我們缺乏管理經濟的經驗,在許多方面曾經借鑒了原蘇聯當時的一些做法。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