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

百科 > 經濟術語 >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

1.什么是國際經濟政策協調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是指各國在制定和執(zhí)行國內政策的過程中,通過各國間的磋商等方式對某些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共同的調整。從廣義上講,凡是在國際范圍內能夠對各國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產生一定程度制約的行為均可視為益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被30國集團定義為“各國充分考慮國際經濟聯系,有意以互利的方式調整各自經濟政策”的過程。

2.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層次

第一,信息交換。信息交換包括各國政府間相互交流本國為實現經濟內外均衡而采取的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范圍、政策目標的側重點、政策工具種類、政策搭配原則等信息,但仍在獨立分散的基礎上進行本國的決策。

第二,危機管理。危機管理是指針對世界經濟中出現的突發(fā)性的、后果特別嚴重的事件,各國進行共同的政策協調以緩解、渡過危機。

第三,避免共享目標變量的沖突。共享目標變量的沖突即是指兩國面對同一目標采取的政策沖突,國家間的競爭性貶值就是典型的形式。

第四,合作協調中介目標。兩國國內一些變量的變動會通過國家間的經濟聯系而形成一國對另一國的溢出效應,因此各國有必要對這些中介目標進行合作協調。

第五,部分協調。這是指不同國家就國內經濟的某一部分目標或工具進行的協調。

第六,全面協調。全面協調是指將不同國家的所有政策目標或工具都納入協調范圍,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政策協調的收益。目前,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有兩種:第一種是指充分考慮國際經濟聯系,有意以互利的方式調整各自的經濟政策的過程,如1998年30國集團所采取的聯合行動。它包括了從相當有限的目標協調到宏觀經濟政策的一系列協調形式。第二種是指在有關國家解決失業(yè)通貨膨脹的目標選擇不一致時,在相互讓步的基礎上,就這些國家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進行國際協調,并達成某種妥協或臨時默契,共同選擇一個符合參與協調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均衡點。第二種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相對第一種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較為深入,不僅對一國經濟的微觀經濟效益產生影響,還對一國的宏觀經濟變量如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利率等產生直接影響,進而影響一國的經濟結構。

3.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動因

各國政策當局進行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的必要性來自于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市場的不完整性。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各國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實現國內的經濟均衡;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采用的宏觀經濟政策就會影響與其經濟聯系密切的國家的發(fā)展,單純靠國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已經難以實現一國國內的經濟均衡。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經濟交流逐漸深化,經濟聯系達到了空前的融合。因此,世界各國間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就顯得尤為重要。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國經濟政策的實施存在溢出效應。

溢出效應是指國內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實施后沒有或者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國內有關經濟變量,從而使國內經濟政策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經濟學家們就溢出效應提出了不少看法,如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爾認為,溢出效應是一國國內經濟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發(fā)生重要聯系的結果。這種聯系包括兩個方面:

(1)一國與其他國家通過貿易流量發(fā)生聯系,即一國的出口是另一國的進口,一國貿易流量的變化會影響有關國家的收人和就業(yè)水平,一些出口導向型的國家更是如此。
(2)國際間的資本流動把國際利率差異和預期匯率變化連在一起,影響國內利率的政策會通過真實匯率的變化對貿易伙伴國產生影響。

全球一體化使整個世界的聯系更為密切,其他國家的有關經濟政策會通過相應的渠道波及國內,從而干擾或削弱國內經濟政策的實施效益,這種現象則被稱為溢人效應。溢出效應和溢入效應說明各國之間所采取的經濟政策是會相互影響的,因此,為了實現預定的經濟目標,各國必須加強協調。在這種前提下,如果各國采取非協調的經濟政策,其結果往往會背離政府或有關當局通過系列經濟政策發(fā)展或調節(jié)經濟的初衷,進而偏離要實現的經濟目標。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