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歷史成本計價

百科 > 會計方法 > 歷史成本計價

1.什么是歷史成本計價

歷史成本計價是指各項財產物資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

物價變動的情況下,采用歷史成本計價不可能反映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必然導致企業(yè)損益、稅金和分配的不實,比如在通貨膨脹下采用歷史成本計價核算固定資產,就會使固定資產折舊偏低,使企業(yè)產生虛盈實虧,超前分配。

2.歷史成本計價的缺陷[1]

1.忽視了“軟資產”的價值?!败涃Y產”是指沒有物質形態(tài)的資產,主要是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特征在于能夠為企業(yè)帶來未來超額經濟利益,若按歷史成本計價,往往會低估無形資產的實際經濟價值,甚至被排除于企業(yè)資產負債表之外。

2.不能提供投資者決策所需的相關會計信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市場瞬息萬變,風險和收益都呈極大化趨勢,投資者迫切希望會計信息能直接用于決策,以求得盈利多、損失少。在決策中投資者所關心的是他們投人資產價值的實際變化,關注的是企業(yè)未來的盈利水平和發(fā)展前景,而將歷史性會計信息用于決策時,往往有“時過境遷”之感。

3.歷史成本計價模式的相對優(yōu)勢在降低。傳統(tǒng)會計認為歷史成本客觀、可驗證、易取得,而現時成本、重置成本等其他計量屬性主觀性較大,可信度不高,并且編報成本較高。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互聯網的運用和信息共享,企業(yè)獲取資產現時成本、重置成本資料的來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時性也大為增強,歷史成本計價模式的相對優(yōu)勢在降低。

4.歷史成本計價模式不能適應動態(tài)經濟環(huán)境。歷史成本原則的假設前提已不存在,那么堅持歷史成本計價也失去了意義。但并不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就應放棄歷史成本計價,因此在未來會計中采取多重計量手段是科學而現實的選擇。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