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金磚四國

百科 > 國際經貿組織 > 金磚四國

1.什么是金磚四國

“金磚四國”這個由美國高盛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創(chuàng)造的新詞,把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聯系了起來?!癇RICs”是由巴西 (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四國的英文名稱首字母縮寫而成,由于“BRICs”發(fā)音與磚塊 (bricks)相似,故稱為“金磚四國”。

2003年10月高盛公司發(fā)表了一份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報告估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經歷劇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

國際輿論認為,在“金磚四國”中,經濟發(fā)展最突出的是中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近30年的時間內經濟年均增長超過9%。印度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巴西自進入新世紀以來,都根據各自國情進行了經濟改革,俄、印的經濟增長率近年來都在6%左右,巴西在3%至4.9%之間,均高于西方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2.“4C”支持“金磚四國”投資價值

“4C”即消費(Consumption)、原材料(Commodity)、整合效益(Convergence)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中國、俄羅斯、巴西及印度(金磚四國)近年來經濟表現十分強勁,吸引著全球投資者的目光。2004年匯豐資產管理推出的金磚四國股市基金,不到一年就集資超過30億美元,使該基金不得不“封盤”,暫停接受新的投資。MSCI金磚四國指數的表現也不負眾望,由2000年初至今上升了2倍多,而同期 MSCI世界股市指數只上升1倍(圖1)。那么,未來金磚四國是否還值得憧憬呢?

從日本經驗看,金磚四國未來仍具上升空間

最早提出“新興市場”概念的鄧普頓基金經理馬克·莫比烏斯(Mark Mobius)曾表示,要了解金磚四國的未來投資機會,可以通過“4C”分析,即消費(Consumption)、原材料(Commodity)、整合效益(Convergence)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增長強勁,比目前的金磚四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主要就是靠消費、整合效益和公司治理這“3C”。首先,日本經濟發(fā)展初期是靠出口,上世紀80年代很多日本企業(yè)都通過出口獲得了巨額利潤,如豐田、本田出產的汽車行銷全球,索尼、日立等電器電子產品也是全球熱賣。出口使日本國內積累了很多財富,國內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導致日本房地產,甚至高爾夫球會員價格都出現大幅上升??梢哉f,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支持日本經濟高增長的主要動力就是國內消費。其次,二戰(zhàn)后美國的國策是扶持日本,因此日本能夠很快與全球整合。公司治理方面,日本企業(yè)的生產管理十分出色,即時生產(Just in time)、全面品質管理(TQM)都是源自日本,這使日本企業(yè)的營運成本大大降低。在“3C”支持下,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每年以接近兩位數字增長,而同期的MSCI日本股市指數累積上漲了48倍。

金磚四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期開始于2000年至2003年間,而過去5年多,金磚四國的股市升幅并不算很多,特別是與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股市的走勢比較,四國近幾年的股市走勢只處于起始階段。

“4C”支持金磚四國經濟可持續(xù)增長

首先,金磚四國的經濟目前仍很大程度依賴出口,國內消費尚未構成經濟支柱。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雖然近年經濟增長迅速,但個人電腦、手機、電視等消費品的普及率仍然偏低。根據高盛的預測,金磚四國的人均收入會快速上升,2015年將達到美國一半的水平,而2035年則會超越美國。

其次,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俄羅斯和巴西這兩大原材料供應國大大受益。俄羅斯擁有豐富的石油,巴西則擁有鋁、銅及鋅,因為預期原材料大牛市仍會持續(xù),除非兩國出現政治動蕩,否則僅僅出口原材料就能使兩國經濟表現不俗。

第三,很多新興市場的經濟依賴于美國,如果美國經濟出現問題,這些國家很難獨善其身。正因如此,金磚四國正積極發(fā)展區(qū)內經濟,如亞洲方面正在形成以中國內地為中心,周邊圍繞著臺灣、韓國及東盟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區(qū),區(qū)內貿易年均增長率達14%,是全球出口平均增幅的兩倍。此外,中俄的能源合作關系十分緊密,中國與巴西也簽訂了很多原材料供應合約,近期中國和印度也已重開邊境貿易。

第四,以前金磚四國限制外資入股當地企業(yè),企業(yè)的公司治理不佳,而近年來四國不斷放寬外資流入,開放證券市場,為企業(yè)引入不同的投資者。

因此,金磚四國的經濟仍會維持一段長時間的高增長。在這個大趨勢下,四國的股市和貨幣都應該有理想表現。事實上,除了印度股市市盈率達20倍外,其余三國都僅在14倍左右。由于美國經濟放緩,油價明顯回落,中國和印度將受惠于這一趨勢,而且根據經驗,資金在每年1季度和4季度會流向新興市場(圖2),中、印兩國股市的走勢值得關注。

3.新金磚四國提升文化軟實力

同處于歐亞大陸的千年古國俄羅斯、中國,在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也曾走過相同的道路,基于“東方”與“西方”、“本土”與“外來”之間的艱難抉擇,如陣痛般伴隨兩國的成長,而唯一不同的是,俄羅斯的抉擇之路似乎更加漫長和痛苦,即使是在今天,矛盾依舊存在。聰明的中國人在短暫的猶豫后,即找到了不同文化間磨合的最佳途徑,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文化之路。

俄羅斯:東西文化間謀求平穩(wěn)

自俄羅斯民族的原體———俄羅斯國家誕生以來,橫亙在歐亞大陸的千年古國從未擺脫過這個難題:俄羅斯及其文化究竟屬于東方還是西方?即使是在崛起的過程中,俄羅斯從未徹底的“西化”抑或是“東方化”,在兩者之間,斯拉夫人不斷尋求雙方的平衡點。

東西文化搖擺不定

從俄羅斯社會轉型的歷史軌跡上即可以體會到“西化”與“東方化”的矛盾。這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治理體制的“東方化”和現代化實現路徑的“西化”矛盾,二是文化的“西化”與社會結構的“東方化”矛盾,因此其社會轉型存在著“西化”與“東方化”搖擺不定性特征。

就拿17世紀以來俄羅斯的發(fā)展歷程來說,彼得大帝義無反顧的“西化”國策,在彼得堡打開了“一扇敞向西歐的窗口”,使國家逐步通過改革強盛起來,為俄自立于歐洲民族之林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而在十月革命以后,蘇維埃俄國開始朝著“徹底與西方決裂”的道路進發(fā)。然而就在國內戰(zhàn)爭后十分艱難的形勢下,列寧仍力排眾議,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向農民讓步,向私人買賣的原則讓步,通過糧食稅、租讓制、自由貿易等政策,將市場經濟因素與社會主義相聯系,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西化”發(fā)展路徑,與此前實行的極端“東方化”———軍事共產主義政策相比較,“新經濟政策”的實踐是一個極其痛苦的抉擇,列寧為此坦言到:此刻,“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

在“西化”和“東方化”之間,俄羅斯一直努力追尋強國之路,而且,這條路并不平坦。

謀求平衡走上強國之路

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政治局勢穩(wěn)定,經濟增長進入了快車道,尤其是普京執(zhí)政以來,緊緊抓住油價上漲的契機,有針對性地調整產業(yè)結構,促使經濟以年均6%的速度連續(xù)六年保持了穩(wěn)定增長,使俄羅斯經濟恢復到了1990年的近80%。

俄羅斯崛起背后,對于文化趨向抉擇的正確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再在“西化”與“東方化”之間徘徊,俄羅斯開始在東、西甚至南、北之間謀求某種平衡。在多元文化高度交融與碰撞的國際環(huán)境下,對外來文化的理性調適和有機融合,乃是強國之道中必先解決的重大課題,俄羅斯顯然意識到了這點,盡管普京執(zhí)政以來,多次強調斯拉夫文明與歐洲文明同根同源,表示融入西方是俄羅斯的歷史選擇,但在最近兩三年,俄羅斯在政治、經濟、文化、 能源、外交等多方面表現出熱切“東顧”的意愿,主動與蓬勃發(fā)展的東方國家迅速接近。連續(xù)兩年在中國舉辦的“俄羅斯年”,又為其進一步強化與東方的聯系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對于妥善處理“西化”與“東方化”之間的矛盾固然漫長且痛苦,但一朝尋求到雙方的平衡點,即會產生強大的力量,而正是這樣的力量推動俄羅斯走上經濟發(fā)展的快車道,成為“新金磚四國”之首。

中國:本土文化兼容外來文化

在本土文化及外來文化的激蕩磨合中,中國曾經歷過一段痛苦的抉擇,但這段時間并不漫長。

自“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出以來,中國人顯然已經熟練掌握了處理本土文化及外來文化的原則,“洋為中用”、“中西結合”的特色文化運作模式,繼而凝聚成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力量,促使歷經戰(zhàn)亂的中國,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發(fā)展和崛起。

中西文化逐漸融合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學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又是民族精神、民族靈魂的重要源泉。

辛亥革命以后,中國在政治架構上開始是借鑒西方的政治框架,在意識形態(tài)上,也逐漸向西方靠攏,中西方文化開始融合,但本土文化自始至終位于基礎地位。

可以說,近代中國之發(fā)展,是建立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初步結合的產物之上,在治理體制上既有西方的政治結構,又有本土的安國策略;在文化結構上,既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又有本土儒家文化,同時伴隨著馬克思主義,而最終馬克思主義占據統治地位,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

推行“中國特色文化”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并從總量上已經位居世界的前茅。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本身會強化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可。在日趨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推動了經濟的發(fā)展,反過來,經濟的發(fā)展也刺激了中國人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

江澤民在1997年11月2日美國的哈佛大學發(fā)表的演講中指出:“中國在自己發(fā)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優(yōu)良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傳統,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揚棄和發(fā)展,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倍鴾丶覍?003年12月10日在哈佛大學發(fā)表的演講中則重點強調了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原則,他說“今天,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明智選擇。我呼吁,讓我們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我們的成功將承繼先賢,澤被后世?!?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盡管急切地接受外來文化,但仍然十分強調本土文化價值的意義,進而尋找一種中國和世界、傳統和現代之間的平衡,對于本土文化的堅持和對于外來文化的認同,在現代中國人看來,不僅是一種文化立場,更是一種政治的策略。這種策略基于今日中國文化之特殊性,即 “中國特色文化”,在中國特色文化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國的主流文化,但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是社會主義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為主導文化的補充,起著綜合協調平衡作用。中國特色文化的核心是利用自身文明的成就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觀,而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最近提出的“和平崛起”的觀念則是這方面有意義的嘗試,這里面充滿著外來文化和本土價值的結合的辯證意味?!按竽懡梃b吸收人類文明成果而又堅持弘揚中華文明,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

評論  |   0條評論